close

 

《瀟湘水雲》

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,是一首以情景交融爲其特色的大型古琴曲,宋代浙派琴家創始人郭楚望的代表作。時值金兵入侵,作者移居於湖南寧遠九嶷山下,深感國事飄零,借水光雲影,以抒抑鬱、眷念之情。

 此曲最早見於明朝朱權編寫的《神奇祕譜》,其題解說:“臞仙曰,是曲也,楚望先生郭沔所制。先生永嘉人,每欲望九嶷,爲瀟湘之雲所蔽,以寓惓惓之意也。然水雲之爲曲,有悠颺自得之趣,水光雲影之興;更有滿頭風雨,一蓑江表,扁舟五湖之志。”

  作者郭沔(字楚望)爲南宋着名古琴演奏家、作曲家、教育家、古琴浙派創始人。南宋末年,金兵南下,汴京失守,官場腐敗黑暗,朝廷偏安於一隅之際,郭楚望移居於湖南寧遠九嶷山下(瀟水自九嶷山流過),時泛舟瀟、湘二水,遠望雲水奔騰,九嶷山爲雲水所蔽,不禁聯想到當時國勢日危,不見天日,有如九嶷山之雲遮霧繞。因而引發他對秀麗山河的讚美,及對山河殘缺的關切和時勢飄零的感慨,遂化起伏的心潮爲奔湧的樂思琴聲,作寄情於景的《瀟湘水雲》,借水光雲影以抒抑鬱、眷念之情。

  傳說中,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,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,自然成爲賢明的化身。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,生活十分清貧。他所處的時代,正值元兵入侵,南宋王朝即將滅亡的前夕。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苟且偷安,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,故他借九嶷山爲“瀟湘雲水所蔽”的形象;寄托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。
現存最早的《瀟湘水雲》曲譜,見於明代朱權輯《神奇祕譜》,共分十段:
 
  一、洞庭煙雨; 二、江漢舒晴; 三、天光雲影; 四、水接天隅; 五、浪卷雲飛; 六、風起雲湧; 七、水天一碧; 八、寒江月冷; 九、萬里澄波;十、影涵萬象。
 
  此曲流傳至後世,有多種譜本,結構也有一些變化,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爲十八段加一尾聲。琴家將雲霧遮擋山景比作國勢面臨危難,由此產生了濃厚的感慨和憂國的情緒,在領略大自然景色的過程中,穫得感觸和啟發,從而寄托了他眷懷故國的深刻情懷。此曲流傳廣泛,各流派都有人擅長演奏,形成不同風格。今吳景略的演奏,是以《五知齋琴曲》(清徐琪撰於1722年)爲本,同時吸收了其它琴譜之長。另有查阜西傳譜,以《自遠堂琴譜》爲本;有傳查阜西因善彈此曲,被譽爲“查瀟湘”。
《瀟湘水雲》可分爲四部分,全曲情景交融,寓意深刻,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“吟、猱、綽、注”技法,集中體現了古琴藝術的“清、微、淡、遠”的含蓄之美,被曆代琴家公認爲典範。

第一部分

  第一段引子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調:

  這段音樂以圓潤飄逸的泛音和不斷上颺的跳宕鏇律表現了輕煙繚繞、水波盪漾的優美意境,猶如一幅遠景山水畫。頭四小節是貫串全曲的主題音調,尾句則強調了樂曲的商調式屬性。第一句的鏇律音調,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,並貫穿全曲。古琴特有的吟、揉手法,反複圍繞着骨幹音變化發展,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鬱、憂慮的内心世界。

  樂曲第一部分包括二、三兩段,描繪了雲水蒼茫、壯麗迷人的景色。

  開始,由按指盪吟等手法奏出“引子”中的主題音調,情緒深沉哀怨。漸漸地,曲調以較大的起伏展開,它進一步揭示了作者不平靜的内心世界,一種憂國憂民的鬱悒之情油然而生。

第二部分

  樂曲第二部分包括四至八段,這是琴家稱爲“水雲聲”的段落。它利用“往來”、“盪吟”的指法技巧,在古琴低音區滑奏,表現了一種水氣嫋嫋、雲影飄忽的情態。

  這種往來滑奏所產生的顫抖音色,既令人聯想起水盪雲移的動態景象,也似作者因劇烈痛苦而發出的呻吟之聲,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。音樂的進行中還穿插了歌唱般的音調。

  這里的切分節奏和鏇律的上下跳躍推進,富有激昂陳詞的氣質。鏇律由連綿不斷地進行過渡到“水雲聲”再次出現。綿長的曲調象起伏不停的波濤將樂曲情緒向高潮推進。

  第四段低音區層層遞升的渾厚的鏇律,通過大幅度盪揉技巧,展示了雲水奔騰的畫面,打破壓抑氣氛,表現出作者翻滾的思緒。

  第五段,樂曲第一句鏇律在低音區變化再現,有欲起先伏之妙。第八段,再現了第四段的水雲聲,但情緒更爲奔放、熱情。

第三部分

  樂曲第三部分是全曲最爲精彩之處。它包括九至十六段,以第五段的前兩樂句爲素材移高八度展開,高、低音區大幅度的跳動,按音、泛音、散音音色巧妙的組合,描繪了雲水激盪、奔騰翻湧的奇偉景象,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。

  這部分音樂充分運用了古琴中散音、泛音、按音的不同色彩,加以錯落彈奏,出現了五光十色的華麗效果。音樂在三個多八度的廣闊音域内用大音程急促跳進,加之強烈切分節奏的運用,將水翻浪滾的壯闊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,同時,也仿佛是作者内心暴風雨般激情的傾注。

  隨後,音樂進入以兩次跳進爲標志的高潮段落,曲調剛勁有力,一氣呵成,在高音區揮灑馳騁,氣魄雄偉,感情激越,尤其雙音滑奏指法的運用極爲出色,將難以抑制的“倦倦之意”抒發得十分感人

第四部分

  樂曲第四部分包括十七、十八兩段。曲調再度轉爲舒緩、平靜,作者將惆悵之情融入低沉壓抑的音調之中。但在音樂末段,卻突然出現連續的、有着轉調色彩的“4”音,使樂曲進入一個新的境界:

  這段音樂仿佛是作者燃燒着的愛國火焰最後閃出的光亮,而緊接着用泛音演奏的尾聲卻又如力不從心的歎息。

  音樂最後結束在低音區的商音上,鏇律具有沉重壓抑的色彩。曾經怒濤洶湧的瀟湘水雲至此風平波息,隻有作者感情的餘波還在微弱地起伏,引起人們心頭的深深共鳴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玄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